南臺科大邀請國際恐龍大師一探史前生物的奧秘《2014/5/12》


南臺科大邀請國際恐龍大師一探史前生物的奧秘

南臺科大8日邀請國際恐龍考古權威加拿大皇家社會科學院羅伯特賴茲(Robert Reisz) 院士與黃大一教授到該校發表演講,分享恐龍考古經驗並進行學術研究交流,提升學校教學與研究能量。

1.jpg

【賴茲院士(二排左二)、黃大一教授(一排左二)與南臺科大盧燈茂副校長(一排左3)及各校內長官合影

盧燈茂副校長表示,南臺科大以實務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為核心,竭誠歡迎多元化研究合作,古生物學是跨領域的科學,必須結合生物、物理、化學、光電、地質、動畫等領域的研究學者加入。該校在生技產品開發、影像處理、動畫以及三D列印等方面,研究量能豐碩,或許可以延伸探討中藥的「龍骨」藥理藥效,或使用成龍的骨架,做出這些恐龍的運動模擬,希望藉由此次的交流,激盪出更多火花。

3.jpg

【南臺科大邀請賴茲院士(左)發表演講與南臺科大盧燈茂副校長(右)合影

黃大一教授於2003年在中國大陸雲南祿豐縣撿到一顆怪石,2009年被證實為距今2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至早侏羅紀恐龍化石,為全球最古老恐龍胚胎實體化石,震驚全球古生物界。之後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由賴茲院士領導在大陸雲南超大型祿豐龍化石區,以同步輻射技術,透視不同時期的恐龍胚胎,將一億九千萬年前的恐龍孵化情況,栩栩如生的重現在世人眼前。而該項具重大突破的研究,也因此於2013年4月榮刊於全球知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封面故事,引起國內外科學界及媒體的高度關注與報導。原本在古生物界沒沒無聞的台灣,因為他們的研究使台灣在恐龍胚胎學的研究領域躍上國際舞台。

2.jpg

【黃大一教授分享精彩的研究成果

參與的台灣團隊更透過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精密的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胚胎骨頭內發現了被保存快二億年前有機殘留物的證據;賴茲院士與黃教授等並認為這些有機物質很可能是膠原蛋白纖維,膠原蛋白是骨組織內的主要蛋白質成份。

「古代動物的骨頭在石化過程中起了變化」賴茲院士說:「在胚胎化石裡面能找到複雜蛋白質的有機殘留物非常難得,特別是這些樣本,比過去所發現含有類似有機殘留物的化石,在年代上更早一億年之久!」

該團隊目前只挖掘了大約一平方公尺的骨床,但是在這麼小的區域裡,還發現已知最古老陸生脊椎動物的蛋殼;這是首次發現即使薄於 100 微米的脆弱恐龍蛋殼,都還能被良好地保存下來的紀錄。「祿豐龍胚胎骨床的發現,在化石記錄上是絕對的稀罕,無論從年代的遠古,或從能夠提供研究恐龍胚胎學嶄新契機的角度來看」。

「我們正打開探究恐龍生活的一扇新窗」,賴茲院士說:「這是全球第一次能看見還在恐龍蛋內的胚胎如何發育,並追蹤其成長發育過程;我們的發現將對瞭解這群動物的生物特性,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希望這次的研究成果能獲得學界與社會各界的重視以及國家對未來的研究投以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