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通識大師講座 邀請賴以威教授暢談「數感:幫你在愛情中作好決定」《2020/10/29》

南臺科技大學日前舉辦109學年度首場通識教育大師講座,為改變以往嚴肅沉悶的開場儀式,此次講座特別安排該校流行音系同學用演唱的方式負責開場,歌曲融合了講題、主講人等相關元素,為會場帶來全新的感受並注入活力與熱情的氛圍。

01.jpg

【南臺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同學為「通識教育大師講座」開場演唱之情形。】

南臺科大通識講座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賴以威助理教授,為系列通識教育大師講座揭開序幕。賴以威教授為台大電機博士、數學推廣平台「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臉譜出版社「數感書系」特約主編。曾於香港、美國、德國、日本從事研究交流,致力數學教育與科普教育推廣,並於2016年獲得第五屆中國菠蘿科學獎數學獎。

02.jpg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邱創雄(左)特致贈聘書予賴以威教授(右)。】

此次講座賴教授以「數感」為講題,說明在台灣,數學給人的感覺是「與生活無關的、無趣的複雜計算」。為了開啟同學們思辯數學之於,還能應用於生活,全場演講以「幫你在愛情中作好決定」為核心,說明:「數學37%」是選擇人生中最佳伴侶的關鍵數字。演講中首先舉一個著名的例子: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請他穿越麥田選出最大、特別金黃燦爛的麥穗回來,結果柏拉圖於田間雖曾見到幾株特別金黃燦爛的麥穗,但總想著前方或許會遇到更好的,結果挑來挑去,最終空手回來,這時候蘇格拉底才回應他:「這就是愛情」。以上的例子,是人文的詮釋。但是數學家是可以歸納出:人生所遇到的「前37%」不選擇,之後遇到較前面37%更好,便值得安定下來,因此從人生來說,18歲開始積極尋找另一伴,直到26歲之後,態度會開始轉向僅慎,直到40歲為止。不過若加入被拒絕的風險,則可將尋找另一伴的時間點,提前到「前25%」,那麼一生中能找到真愛的比例,則可提高到61%。這「前37%」的選擇,不僅僅適用於愛情,也可用於面試、或者選擇停車機率等運算,因此歸納出「數感」可以運用於生活之中。

03.jpg

【南臺科技大學舉辦「通識教育大師講座」現場情形。】

此次講座賴教授以「數感」為講題,說明在台灣,數學給人的感覺是「與生活無關的、無趣的複雜計算」。為了開啟同學們思辯數學之於,還能應用於生活,全場演講以「幫你在愛情中作好決定」為核心,說明:「數學37%」是選擇人生中最佳伴侶的關鍵數字。演講中首先舉一個著名的例子: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請他穿越麥田選出最大、特別金黃燦爛的麥穗回來,結果柏拉圖於田間雖曾見到幾株特別金黃燦爛的麥穗,但總想著前方或許會遇到更好的,結果挑來挑去,最終空手回來,這時候蘇格拉底才回應他:「這就是愛情」。以上的例子,是人文的詮釋。但是數學家是可以歸納出:人生所遇到的「前37%」不選擇,之後遇到較前面37%更好,便值得安定下來,因此從人生來說,18歲開始積極尋找另一伴,直到26歲之後,態度會開始轉向僅慎,直到40歲為止。不過若加入被拒絕的風險,則可將尋找另一伴的時間點,提前到「前25%」,那麼一生中能找到真愛的比例,則可提高到61%。這「前37%」的選擇,不僅僅適用於愛情,也可用於面試、或者選擇停車機率等運算,因此歸納出「數感」可以運用於生活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