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日前於國際會議廳舉辦通識大師講座,邀請春霖診所院長蘇春霖醫師以「從醫學觀念談身心健康保健」為講題,針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與調適問題,提出一種兼容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精闢論點。
【南臺科大通識大師講座邀請蘇春霖博士探討「從醫學觀念談身心健康保健」。】
所謂的基礎醫學也就是生物科技研究,專攻神經生理、神經藥理,臨床醫學的專業醫療則專攻神經生理功能、神經藥理機轉。面對精神和心理疾病,蘇醫師的雙重學養,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取徑,此學術研究也讓他獲選進入首屆台灣生物科技與醫學名人錄,委實難能可貴。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組召集人薛清江教授(左)特致贈聘書予蘇春霖博士(右)。】
此次講座提到腦部處理大量的壓力累積和情緒刺激,需要去處理這些訊息並作出反應的,並不只有情緒中樞,而是包括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甚至還有免疫系統等等。譬如影響到下視丘,就會產生身體症狀,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因此而生,而如果作用到杏仁核,則會產生情緒性疾病和焦慮性疾病,所以瞭解疾病的根源,及其作用的系統,掌握病源,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抒解。
【南臺科技大學舉辦「通識教育大師講座」現場情形。】
處於Stress Vulnerable狀態下會焦慮不安、負面思考,而Stress Resilient則完全相反,目前醫學已經證明正確藥物、運動都可以增加腦區的神經細胞新生,促進Stress Resilient。由於我們心理意識層面可以掌控的範圍是大腦皮質,而情緒功能試驗杏仁核、海馬迴,這部份不是心理意識掌控,屬於潛意識下的神經生理反應,瞭解這些機轉的原理,有助於身心症患者或為憂鬱所苦的人們,停止自我譴責,周圍的親友如能理解,也比較不會因關心而給予患者過多的情緒負擔,因為這一切非他所願,也非他「想開一點」就能改變。
近年來基礎醫學和生物科技方面投入「Stress Resilient & Stress Vulnerable」狀態所負責的神經區域、神經細胞群、神經生理功能、分子作用機轉的研究甚多,足以啟發我們,已可以不再只用「疾病」的角度去看待壓力所造成的身心症狀,而是多方面尋找到因應之道與改善之法。
蘇春霖醫師表示,運動對身心患者的重要性,因運動能夠減壓、減少發炎,改善心理健康、強化免疫系統,但也提醒運動可能會遭遇到的隱患。他指出,現代人習於不良姿勢,容易導致脊椎彎曲,所以運動或健身都必須以「拉長」取代「負重」,慎選健身項目,也注意平常姿勢,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放鬆之道,常保感恩之心,以健康的身心善度人生逆旅。
在兩小時演講中,以專業的知識穿插臨床看診的實例,給南臺科技大學師生做了一場言之有物的精彩演講,與會師生對身心健康增添許多深度理解,誠感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