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持續扎根幼苗 帶領協進幼兒園認識博物館的大西門與海龍故事館《2025/9/30》

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部「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的神農街博物館,113年啟動博物館場域的地方文化幼苗扎根計畫,與協進幼兒園合作開發場域的文化教材與課程。今年端午節前夕與博物館內的海龍肉粽故事館合作,入校讓幼童認識端午節民俗並體驗製作海龍肉粽。為延續端午節的課程主題,日前再度與海龍故事館合作,讓幼童參訪海龍肉粽故事館,完整端午節民俗課程與場域文化的連結。

01.jpg

【協進幼兒園中大班學童於海龍故事館前合影留念。】

本次參訪認識海龍故事館課程,從小班到大班共93位小朋友。為流暢課程兼顧學習效果,課程分成認識海龍故事館,以及認識神農街博物館目前展出的「府城300:西城牆邊展」,透過分流少人數的方式,顧及每位孩童的學習狀況。「認識海龍故事館」的課程部分,第一站認識只有兩坪大的起家厝,先由辛久雄館長講兒時與父母弟弟妹妹,一家七口擠在兩坪大房間的經過,再由博物館學生透過小房間教具,以及讓幼童親自到小房間站看看,體驗房間真的很小的感覺,理解阿公阿嬤的年代艱困的生活型態。

02.jpg

【神農街博物館館員學生,利用教具讓幼兒園小朋友理解二坪小房子住著海龍伯一家七口的情景。】

p class="font_about_Content" align="left">第二站是海龍伯當時在水仙宮市場海安路邊所經營的小吃攤,會因為季節與天候差異推出不同的產品,其中最受歡迎的當然是海龍肉粽。為了讓孩童能認識當年的美食,辛家大姊還特地復刻當時受歡迎的米粉炒、肉羹、肉粽,以及雨天才推出的番薯椪,和解渴的麥茶。復刻的美食讓孩童不只聽故事、看美食,還能聞一聞美食的味道,以及小口淺嚐雨天才能吃到的番薯椪和麥茶。

03.jpg

【博物館館員學生透過辛大姊復刻當年販售的食物,讓小朋友用看、聽、聞、嚐的方式認識傳統海龍美食。】

第三站延續上學期的「認識端午節」課程,來到故事館的海龍肉粽介紹區,辛大姊帶孩童繞一圈講解肉粽的內餡與製作的步驟,最後再由博物館學生利用認識海龍肉粽的教具,帶著幼童製作道具肉粽,讓孩童回想上學期認識端午節的課程中,綁肉粽的製作過程。

04.jpg

【海龍故事館的辛大姊向學童講解海龍肉粽的製作過程。】

認識「府城300:西城牆邊展」,著重在讓幼童瞭解協進幼兒園在大西門的那個位置,什麼是城門、城牆,府城有幾座城門等。博物館館員學生在西城牆邊展覽的展板前,利用手拿板與互動方式,讓幼童慢慢地了解府城的建城、城牆與城門。隨後帶著幼童到金華府,利用拼圖讓孩童拼出大西門的樣子,再利用套色印刷的概念,把大西門分成四個色塊,製作成四個印章,讓學童親自到四個關卡蓋章,四關都蓋完後,漂亮的大西門就出現了,小朋友都驚呼連連。

05.jpg

【神農街博物館館員學生利用圖板,讓小朋友認識府城的城門。】

06.jpg

【透過四個印章完成的大西門圖樣,學童展示自己完成的大西門。】

07.jpg

【幼童排隊挑戰自己蓋出大西門圖樣的情景。】

南臺科技大學黃能富校長表示,文化底蘊計畫團隊向來注重文化的永續,積極的投入扎根幼苗的課程規劃,就是想讓文化種子從小發芽,深入日常的生活,就能永續珍視與流傳。課程透過與協進幼兒園教師討論,串聯博物館裡的海龍故事館,延續上學期認識端午節的主題,並拓展博物館目前的「府城300:西城牆邊展」,自成一格的地方扎根幼苗課程模式,深受幼兒園教師與家長喜愛和支持,令人欣慰,也落實南臺科大的大學社會責任以及文化永續發展的願景。

08.jpg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計畫積極扎根幼苗的課程規劃,圖為協進幼兒園學童,於「府城300:西城風景展」前的合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