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第六宿舍學生餐廳負責人石蔡金雪女士,長年秉持「物美價廉」的初心照顧學子,並將善行推廣至社區公益。石蔡女士默默行善逾四十載,於日前榮獲臺南市好人好事協會表揚,獲頒大臺南好人好事代表,成為南臺校園最溫暖、最動人的身影之一。此次表揚與全國性「中華民國各界表揚好人好事運動推行委員會」的精神相呼應,旨在發掘各領域的善行典範。

【南臺科大第六宿舍學生餐廳負責人石蔡金雪女士,榮獲臺南市好人好事協會頒發大臺南好人好事代表。圖為石蔡女士在頒獎典禮上的榮耀時刻,肯定了她四十餘年來,堅持「一餐一善」的愛與奉獻精神。】

【大臺南好人好事代表頒獎典禮現場。圖為石蔡金雪女士,與臺南市大臺南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理事長黃建豐以及立法委員陳亭妃合影,共同見證這份至高無上的社會榮譽。】
跨國情誼:校園裡的「台灣媽媽」
石蔡女士自民國76年起進入校園餐飲服務領域,累積逾45年的餐飲經驗。即便面對物價飛漲,她仍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維持平實價格,確保學生能「吃得安心、吃得有愛」。在南臺科大,她不僅提供美味餐點,更主動贊助場地與餐食,特別關懷清寒與國際學生。許多來自越南、印尼、印度等地的國際學生都親切地稱她為「台灣媽媽」,這份跨國情誼與畢業後仍保持的聯繫,成為她持續行善的最大鼓勵。

【石蔡金雪女士在南臺科大學生餐廳服務學子。她不僅提供平價美味餐點,更主動關懷清寒與國際學生,因其無私的付出,獲國際生親切地稱呼為「台灣媽媽」。】

【石蔡金雪女士是大學生的「台灣媽媽」,圖為她與國際學子的合影。她的無私照顧,讓許多國際學子在異鄉也能品嚐到台灣的溫暖,即便畢業後仍會保持聯繫,這份跨國情誼令人感動。】
社區公益:從獨居長者到特殊教育的無私奉獻
石蔡女士的善行絕不止於校園。自民國80年起,她開始無償提供餐食給鹿耳門地區的獨居長者,長達十餘年不間斷,並成功促成社區自主供餐體系,讓愛心在地方延續。她也曾帶領學生走進監獄與特殊教育學校,透過料理活動傳遞人情溫度,讓「做菜」成為連結人心的橋樑。石蔡女士以餐飲為平台,持續投入公益與教育,用「一餐一善」,溫暖了無數人心,完美詮釋了服務奉獻的精神。

【南臺科大國際學生聯誼餐會現場。圖為石蔡金雪女士慷慨贊助餐食與卡拉OK設備,與越南、墨西哥等國際學生開心合影。這份贊助展現了她對促進校園國際交流的熱情支持與投入。】

【南臺科大工學院的印度博士生一家人,特地向石蔡金雪女士送上中秋月餅。石蔡女士則溫馨回贈禮品,感謝這份跨文化的敬意與祝福。這張照片完美捕捉了國際家庭與「台灣媽媽」石蔡女士之間,超越國界、相互關懷的溫馨情誼。】

【南臺科大第六宿舍學生餐廳前,石蔡金雪女士與國際學生們開心合影。餐廳不僅供應全校師生,更因石蔡女士的悉心關懷,成為國際學生流連與互動的溫暖基地。這份無私的付出,讓她贏得「台灣媽媽」的溫馨稱號,成為跨文化交流的精神象徵。】
最動人的品德教育教材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黃能富表示,六宿學餐石蔡女士的善行,是校園最真實、最動人的品德教育教材。她用一餐一善,讓學生感受到人情溫暖,也讓我們看見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與責任的實踐。石蔡女士以行動詮釋「有捨才有得」的信念,讓好人好事不只是口號,而是日常生活中最真誠的光芒。南臺科大為有如此善良堅毅的夥伴深感驕傲,也期盼她的故事能激勵更多人加入善的循環,讓愛在校園與社會中生生不息。

【石蔡金雪女士在服務數十年的南臺科大學生餐廳前,手持珍藏的學生感謝卡、舊照片以及EMBA碩士論文。這張照片濃縮了這位大臺南好人好事代表數十年來堅持「一餐一善」的無私付出,與其在艱難環境下仍不懈努力、最終完成碩士學業的勵志故事。這份殊榮可謂實至名歸,石蔡女士以行動證明終身學習的價值,足以激發所有南臺學子的正能量與奮鬥精神。】

【這不僅是一場採訪,更是感動與感恩的學習之旅。在訪談過程中,石蔡金雪女士分享了她如何從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憑藉著堅毅與努力完成碩士論文,並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一餐一善」。親眼見證她收藏著滿桌的學生感謝卡與照片,深切體會到她對教育與社區的無私奉獻。她的人生故事,是有愛心、有紀律、有溫度的極致寫照,讓人心中充滿了感佩、感謝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