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左曜山生」USR計畫,推動「走漫點—左鎮拾光舊物分享計畫」透過陪伴長輩整理家藏舊物,賦予物品新價值、落實資源循環,成功讓長輩走出家門,與學生、居民及遊客互動交流,為左鎮老街注入新的溫度與活力。「拾光舊物市集」已於7月至9月間在左鎮老街圓滿辦理,並將於2025年11月2日參與「堊地生活藝術祭」,延續活動成果。此計畫亦為本校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推動的地方文化共創行動之一。

【南臺科大「左曜山生」USR計畫舉辦「拾光舊物市集」。圖為師生、左鎮長輩及社區單位在市集展演中的合影,成功串聯學校、社區與居民,讓長輩的記憶重回當年,共同活絡了左鎮老街。】
拾光記憶:從牛犁陣服飾到鱸鰻魚簍的故事
市集展演中,長輩們帶來家中珍藏的物件,這些物品看似日常,卻承載著一代人的生活記憶與在地文化。物件包括早期務農用的竹簍、牛犁陣的表演服飾、日治時期貨幣、陪伴家庭數十年的收音機與嫁妝音樂盒等。

【南臺科大USR計畫學生團隊在左鎮長輩家中,陪伴整理多年未用的家藏舊物。這份跨世代的陪伴與交流,旨在賦予物品新價值、落實資源循環,讓長輩們的生命故事與在地智慧得以重現。】
其中,新景長老回憶了年少時常背著魚簍到菜寮溪捕魚的溫暖時光,笑稱當年若能抓到野生鱸鰻,便是最幸福的日子;他分享,捕到的漁獲能補貼家用,甚至分送鄰居,成為那個年代左鎮人共同的溫暖回憶。此外,存心阿姨則展示了她五十多年前的嫁妝珠寶音樂盒,她感性地表示,在那個年代,這份嫁妝極為珍貴。長輩們用這些「一物一故事」,讓左鎮的人情味與生活智慧得以傳承。

【左鎮長老買新景與南臺科大學生,帶著早期捕魚的魚簍和漁網走秀展示。長老回憶年少時在菜寮溪捕魚的溫暖經歷,將個人生活記憶轉化為市集的文化亮點,體現跨世代交流的溫度。】
一位南臺科大同學分享,原來一個小小的物件能藏著那麼多故事。比起課堂學習,這些經驗更讓我體會生活智慧與文化價值,也讓我知道設計不只是創作,更是要和生活、記憶產生連結。
USR價值:跨世代交流與社區永續經營
此次「走漫點—拾光舊物市集」不僅讓長輩們重新走進公共生活場域,重拾與社區的連結,也讓年輕學子在互動中看見地方文化的價值,體驗到跨世代交流的溫度。市集氛圍熱絡溫馨,成功串聯了學校、社區與居民,展現左鎮的獨特魅力。

【左鎮長輩存心阿姨開心地向南臺師生介紹她五十多年前的嫁妝珠寶音樂盒。這個珍貴的舊物,承載著一代人的生活記憶與當年的文化價值,透過分享,讓左鎮的人情味與生活智慧得以傳承。】
南臺科大USR計畫主持人賴孟玲表示:「左鎮的長輩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他們的生命經驗與在地智慧是珍貴的文化資產。透過舊物分享與市集,讓記憶與故事被看見,也讓居民與學生在交流中重新認識左鎮。此計畫透過大學設計教育能量與文化局在地文化資源的結合,共同推動左鎮地區的文化活化與社區再生,實踐『大學走入社區、文化走入生活』的願景,為地方注入更多活力與可能性。」

【南臺科大師生與左鎮長輩在市集展演中,分享舊物背後的故事。這些物品看似日常,卻蘊含著豐富的在地生活智慧,讓年輕學子透過「一物一故事」的分享,深入體會跨世代交流的溫度與文化價值。】
為延續此計畫的社區能量與成果展示,「拾光舊物展」將於2025年11月2日參與「堊地生活藝術祭暨葛鬱金食農推廣嘉年華」,邀請民眾一同回味這些充滿時代故事的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