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科技大學承辦教育部「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USR計畫團隊,日前邀請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永村景子副教授蒞校,就遺產記憶與社區參與議題進行跨校交流。本次交流聚焦於如何透過世界遺產的評選標準5Cs(資產可信度、資產維護、能力培養、大眾瞭解與支持、社區),導入各類課程建置神農街區博物館,持續推動五條港郊商文化的保存。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舉辦國際交流講座。圖為來自日本大學的永村景子副教授與南臺科大師生團隊的大合照,共同探討記憶遺產保存與社區參與議題,促進臺日學術交流。】

【南臺科技大學王振乾副校長代表學校,頒贈紀念品予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永村景子副教授。此舉象徵兩校建立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永續地域深耕與文化活化的教育使命。】
日本油津的記憶遺產與永續挑戰
永村景子副教授以「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的記憶遺產計畫~邁向永續地域深耕的挑戰~」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她以日本宮崎縣日南市的油津地區為例,說明如何透過遺產記憶主題讓社區動起來。面對日本高齡化社會城鎮消失的危機,日南市由津地區透過整理歷史建築如崛川運河,並透過住民會議將製作傳統帆船的工匠家、會唱傳統節慶歌謠的長者家,納入「街區散步」的方案,讓屬於記憶遺產的職匠,成為社區導覽的核心,成功擴大了社區居民的參與度。

【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永村景子副教授在研討會中進行專題演講。她以宮崎縣日南市油津地區的記憶遺產計畫為例,說明如何透過讓在地職匠參與導覽,成功擴大社區居民的參與度。】
科技融入,挖掘記憶遺產的價值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計畫團隊向永村景子副教授展示了在神農街區博物館的運作成果。在記憶遺產的保存方面,南臺科大運用了多種科技與教育方法:團隊透過導入課程進行田野調查與採訪,成功挖掘記憶,並將其數位轉譯——例如,利用 MR 擴增實境技術重現清代文化情景,以及運用 3D 數位技術將重要的老屋樣貌繪製保存。此外,計畫不僅透過博物館冬季元宵花燈展與夏季嘉年華的集章活動凝聚街區住民共同參與,更透過博物館課程,收集場域的聲音,進行聲景的保存,讓文化傳承在多感官的維度上更為立體。

【南臺科大USR計畫成果展示。圖為永村副教授體驗透過 AR(擴增實境)技術展現海安路口鐵支牆所運用的神農街文化元素的應用情境,了解南臺科大如何以新科技進行記憶遺產的挖掘與轉譯。】

【永村景子副教授體驗南臺科大計畫團隊開發的 MR(混合實境)遊戲。此遊戲在接官亭歷史文化景點,重現清代官員乘船出現在接官亭前、上岸到風神廟赴任的情景,展現科技在重現文化記憶方面的實戰應用。】
知識轉化契機,實現文化永續
南臺科大校長黃能富表示,文化底蘊計畫團隊邀請日本大學就遺產記憶議題做跨校交流,兩校的執行方式雖不一樣,但是能給彼此一些執行的思考方向。他強調,期許文化底蘊團隊做好記憶遺產的保存外,能將遺產透過社會實踐轉譯成能帶動地方繁榮的契機與創生,不僅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更讓神農街區博物館的郊商文化遺產能永續發展。

【南臺科大代表團引導永村景子副教授參訪校史室。圖為永村副教授參觀校史室,藉此了解南臺科大的成立背景、辦學精神與「務實致用」的教育願景,為兩校未來的合作奠定共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