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術館到西港原鄉!南臺科大音樂劇「鯉魚公」感動獻演,攜手後營國小將主題曲納入教材,實踐在地共融與文化扎根《2025/11/25》

南臺科技大學「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USR計畫,日前於西港年度盛事「胡麻節」期間,盛大舉辦2025《鯉魚公說我跟我爸很像,我說哪有》在地音樂劇讀劇會。繼去年於臺南市美術館首演獲得廣大迴響後,今年團隊實踐承諾,讓在地鄉親能親眼觀賞屬於自己土地的音樂劇。活動現場吸引超過150位在地居民與遊客熱情參與,成功落實藝術回歸土地的計畫初衷。

01.jpg

【《鯉魚公說我跟我爸很像,我說哪有》音樂劇讀劇會大合照。本劇成功從美術館殿堂回歸故事起源地——西港演出,實踐了南臺科大與在地共融的USR承諾。】

回歸原鄉:從美術館到故事起源地

本次展演由計畫協同主持人、流行音樂產業系葉家彰助理教授擔任活動總召,並攜手新莊高中黃文冠導演共同擔任編導,在計畫主持人徐志杰助理教授、共同主持人流音系主任陳慧如、協同主持人資傳系主任鄭靜怡的全力支持下,帶領團隊將這部屬於西港的故事帶回原鄉。這場「回歸」不僅是展演場域的轉換,更是南臺科大堅持與在地共融、與居民共好的最佳證明。

02.jpg

【南臺科大學生現場演出西港共融音樂劇《鯉魚公說我跟我爸很像,我說哪有》。這場演出是學生將藝術專業與在地文化結合的實踐成果。】

教育共創:大手牽小手,主題曲納入國小教材

本次讀劇會的一大亮點,在於大學端與在地國教端的深度串聯。計畫團隊今年特別與後營國小展開合作,將本劇的原創主題曲〈西港,我長大的地方〉正式納入該校音樂課教材,成功落實文化教育向下扎根。在讀劇會開場時,後營國小學童更登台演繹這首歌曲的舞蹈版,孩子們稚嫩卻堅定的演出,為活動揭開了動人的序幕。這正是南臺科大落實USR精神,將大學資源導入在地,達成文化教育向下扎根與大手牽小手的具體實踐。

03.jpg

【後營國小學童登台演繹舞蹈〈西港,我長大的地方〉。該曲已正式納入後營國小音樂課教材,是南臺科大落實文化教育向下扎根的具體實踐。】

創作汲取在地養分,找回文化底蘊

參與演出的南臺科大流行音樂產業系二乙黃志賢同學表示:「參與這場音樂劇讓我對西港有了全新的認知。為了更貼切地演繹角色,我深入理解了西港的文化背景,才驚訝地發現西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全不是我原先想像中落後的樣子。」此外,特地帶孩子來參加的西港國中學生呂景騰媽媽也開心地分享,希望計畫繼續辦理音樂劇或相關藝術課程,讓這樣正向的藝文發展能在西港持續下去。

04.jpg

【演出結束演員謝幕。圖為南臺科大師生團隊,與現場觀眾熱情互動,共同見證這場藝術回饋原鄉的溫馨時刻。】

落地深耕,打磨在地文化資產

南臺科大副校長王振乾特別強調了「落地深耕」與「回歸」的教育意義。王副校長表示,大學社會責任(USR)真正的實踐場域不在圍牆內,而在這片土地上。期許透過與鄉親的近距離互動,讓學生的創作能吸取最真實的在地養分,將這部作品打磨成真正屬於西港人、能傳唱久遠的文化資產。

05.jpg

【南臺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振乾教授前來欣賞音樂劇並致詞,肯定師生團隊「落地深耕」與「回歸」的教育意義。】

Top↑